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观后座谈会纪要
/范达明收拾/

恒庐艺术影吧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:屏幕镜头一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:屏幕镜头二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:屏幕镜头三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:屏幕镜头四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:屏幕镜头五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:屏幕镜头六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:屏幕镜头七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寓目 现场:屏幕镜头八
时 间:2016年1月8日(星期五)下午15:10—15:30
地 点: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
(恒庐艺术影吧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观后现场)
与会者:(发言序)范达明、汪琲林、方敏、孙凤凤、司钰、何琼、刘海庆、王淑金(观影者:范大茵、翁锡良、王月芳、朱松法、倪云霞、马以乐、张征辉、孙继军、万邦炎、徐涌、陈华、陆小钊、傅佩影、周洪泽、郝玉霞、朱剑云、章毓苏等)
主持人:范达明
记 录:刘海庆
拍摄本片的目标,在其时 是为了警醒世人提防纳粹军国主义权势的复生
范达明:苏联影片《但丁街凶杀案》1957年在海内 公映过,上影译制配音,片名被改为《第六纵队》。所写凶案自己 产生于“二战”刚停止的1945年。片子摄于1956年,大配景 正是战后“冷战”时代,世界处于苏美为首两大阵营的对立状况,德国照旧 东、西两德并存局势 。“第六纵队”指称的固然 是沙利被笼络到场 、接收战后纳粹残余权势指令的埋伏组织。这个德国事 西德,联邦德国。拍摄本片的目标,在其时 ,照旧 为了警醒世人提防纳粹军国主义权势的复生 。这跟统一后的德国与世界今日的形势,确切是不雷同的。但据说,在德国或欧洲,复生 纳粹军国主义的地下权势仍有存在,就像在日本有右翼军国主义权势,在美国甚至另有 反黑人的“三K党”残余存在一样。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观后座谈会:汪琲林发言
可怜天下怙恃 心,母亲很高贵 ,影片很经典,艺术伎俩与奇特作风都很感动 人
汪琲林:这是一部有很强烈颜色的爱国主义影片。片子所写的爱国情怀,女主人公玛德琳对祖国的酷爱,照旧 很让人冲动 的。我现在对政治没什么兴致,也没什么信仰,做事就凭良心吧。片子里女主人公的儿子沙利,确切太不像话了。“可怜天下怙恃 心”,母亲很高贵 ,是很了不起的。这部影片很好,很经典,不管是艺术伎俩,照旧 奇特作风,都很感动 人,台词也很有哲理性、文学性。固然 ,也是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。我感到,我们看什么问题,尽量不钻牛角尖,谁都市 出错 误。这个世界里,有好的也有坏的;但现在我感到,好的太少,坏的太多。我这样看,也许是我这辈子处得特倒霉吧。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观后座谈会:方敏发言
通过倒叙把事情经过展现 出来,穿插主人公生涯阅历,并跟战斗 情况 联合起来
方敏:导演通过倒叙,把整个事情的经过展现 出来,中间穿插女主人公的生涯阅历,而且 跟德军入侵法国的战斗 情况 联合起来。在这样的大情况 下,大部门 人照旧 爱国的,少部门 人叛逆 祖国,好比 她儿子沙利,他从小跟母亲的剧团走遍世界,没有祖国的观点 。固然 他厥后 对反动权势俯首称臣,甚至成为杀戮爱国人士、杀戮母亲的爪牙,照旧 有其原因的。
母亲的形象与表示出的境界、觉醒是在严酷情况 下逐步进步、渐渐生长 形成的
范达明:沙利发展 在母亲玛德琳身边,从小缺少父爱,而母亲忙于剧团演出,自己的艺术寻求很隧道 ,然而对儿子可能缺乏教育,也没功夫教育,或教育方法有问题——她口口声声我儿子长多高啊,多美丽啊,是宠爱为多。一定意义上说,母亲玛德琳在这方面几多 也负有责任。儿子突变的起点,是在一次逃难途中与家人失联了三个星期,本来他被德军俘虏了,因贪生怕死而叛变 ,成了敌方在法国的署理 人。影片比拟 胜利的重要 方面,是对付 母亲玛德琳形象的高深 描绘。其实母亲形象的展现 与塑造,她表示出的境界、觉醒,也是她在严酷情况 下经受种种锻炼而逐步进步、渐渐生长 形成的,甚至最终那次付诸实际的英勇行为——在演出时拔枪射击纳粹军官,是她与故乡 同胞抖擞 团结抗敌,阅历了生死考验包含 她父亲等的壮烈牺牲所凝集的复仇反抗之力而发作 的。她这一行动是有视死如归的筹备的。而儿子的发展 情形,正好相反,是一种反向的变更 ,这就是一种腐化,一种蜕化变质了。母子俩之外,片子里所有的人物:她的剧团经理葛林、前夫费利普、父亲依波里特,以及反抗斗士茹尔丹等等,角色性情不一,描绘都鲜明生动,有立体感。沙利去寻找汽油最初被抓的情节,包含 他最后裸露 真面目之前的所有叛逆运动——以卖吸尘器做掩护的密告 、杀人等血腥罪行,在片中都被隐在幕后,这样的处置 ,恰恰把他作为意志单薄叛变 者圈内一员被潜留法国做奸细所具有的隐蔽性质表示 出来。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观后座谈会:孙凤凤发言
影片为我们揭穿 了一条看不见的战线,主题意义与《条顿剑在行为》完整一致
孙凤凤:影片为我们揭穿 了一条看不见的战线,这在其时 ,显然很有积极意义。
范达明:片子最精彩的处所,或编导设置的悬念,固然 是在母亲憋着最后一口吻陈说了全体事情经过之后——这是一个令人心寒的结尾:本来貌似公平执法的那位法国政府 检察官先生,居然就是第六纵队的头面人物,正是沙利那一帮埋伏纳粹间谍的上司,一名上尉。影片最后还带出了一个十年之后的尾声,让我们见证了乔装装扮成经商者的沙利是如何还优雅地在世,随时冀盼着来自波恩复仇权势的重新突起 。我记得与本片差不多同时引进的另有 一部民主德国拍摄的文献纪录片《条顿剑在行为》(1958年,由民主德国纪录片导演桑达克匹俦 导演拍摄,获当年卡罗维发利国际影戏 节大奖——收拾者注)。本片在主题意义上与它完整一致。
汪琲林:对,有《条顿剑在行为》这个影戏 ,我记得。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观后座谈会:刘海庆发言
女主人公玛德琳最痛心的是对儿子的教育很失败。她死在儿子同党手里是个悲剧
刘海庆:我想,女主人公最痛心的应当是对儿子的教育很失败。最后对立的那个场景中,玛德琳说,母亲们失去孩子,有的是生病,有的是像好汉一样死在战场,她的儿子如果因为想做个正直人而被暗害,也不算太坏。但事实却是,她的儿子照旧 废弃改过 ,没有调转枪头去敷衍 两个坏蛋同伙——玛德琳最终死在与自己儿子一伙的同党手里,是个悲剧。
沙利是个胆小鬼,连第六纵队的同伙也看不起他。他成为两面不认可的可悲角色
范达明:其时 沙利所面对的情形,是可以有选择的:开枪,是打他母亲,照旧 他的坏同伙?但是,他没有勇气向坏同伙开枪,最终被其坏同伙所选择,杀了他母亲。这个情形跟剧团经理葛林临死前叙述他被沙利同伙打死的时候,沙利作为旁观者角色的情形是一样的。其实,沙利的如此状况,连第六纵队的同伙也看不起,说他是个胆小鬼。他成为两面不认可的可悲角色。
影片热潮 是玛德琳所告知的检察官正好是第六纵队头儿。小人物、小细节也有情怀
司钰:我们算年青辈的了,这部上世纪50年代的影片没看过;看过相似的影片《夜与雾》,描述法西斯践踏糟踏 犹太人的故事。今天这部影片的热潮 ,就是女主人公玛德琳用最后的力量 说出的故事,她所告知的检察官正好是第六纵队的头儿。我感到我们虽然生涯在和平年代,但也不能忘却 历史,要对可能的仇人 时刻坚持警戒 。
何琼:嗯,我们对战斗 没什么观点 ,看这个片子,感到小人物、小细节也有情怀。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观后座谈会:司钰(右)发言

罗姆作品《但丁街凶杀案》观后座谈会:何琼(左)发言
影片另一特色是剧作文学水准极高,表示人物关系的一些情节与台词非常精彩
范达明:影片的另一特色,是剧作文学水准极高,剧本是导演罗姆配合有名编剧加德里洛维奇一起编写的。其中,表示差别 人物关系的一些情节与台词非常精彩,如母亲玛德琳与她的剧团经理葛林,母亲与自己前夫费利普等。母亲与葛林之间关系非常奥妙 ,由于葛林恒久 暗恋着玛德琳,又由于他俩恒久 相伴互助 于舞台情况 中,他对付 玛德琳,从生涯到演出包含 她的虚荣心等了如指掌,战时前夕首次到法国演出,观众是否摔坏椅子,是否冲动 得流眼泪,他都一一存眷 ;一方面,他们俩的现实人生自己 就已带有舞台演出的职业特色,如他为玛德琳演出临时雇佣了捧场观众,就有把生涯戏剧化、演出化的味道;另一方面,玛德琳的舞台演出也直接渗透到了现实生涯之中。如果说玛德琳在咖啡馆第一次冒犯德国军官打他耳光的细节,可以说是她有点草率地把现实生涯自己 看成 了台上演出,似乎是那么掉臂 成果 ,那么,她最后借助舞台演出的剧情须要所应演出 的开枪行动 ,被她完整挪用于向包厢里现实人物的德国军官射击,就是把舞台演出直接搬演到现实生涯里最典范的案例了。她与葛琳为回避德军追捕流亡 乡下父亲的酒店,她接替瘫痪的父亲首次担当 店主,要赢得主顾 信任 与尊重,那段情节,几乎就是一幕最精彩的戏剧小品演出,是把现实生涯又加以戏剧化、演出化的生动案例,难怪葛林事后赞她居然还擅长 饰演 日常生涯中的角色。作为译制片,其时 的上影配音组负担 了这部尤以台词胜出的情节性故事片的配音,可以说是为最后形成未来上海影戏 译制厂强盛 配音阵容最有说服力的先举。林彬配音的玛德琳•琪宝让这个片中最重要 人物的言辞充斥气宇 与豪情 ;葛林是程之即程前父亲配音的,他以浑朴而富亮质的嗓音,把角色冷峻风趣的俏皮话说得多么 精彩,一直说到他临终的床头,此间他辩解的理由,是“因为在任何戏里,临终的人是有权力 独白的。”我想,导演罗姆的影戏 作品能够富有高度的文学性,是跟他对付 俄罗斯经典文学遗产的深刻研讨分不开的。我在青年时代就读过在旧书店买到的他的代表论著《文学与影戏 》,他在书中列举了普希金文学名著《黑桃皇后》的例子,解释经典的文学作品自己 ,是多么 地包括 着影戏 的画面感、镜头调理 等导演的镜头台本几乎所有请求 的内质。其时 读罢不禁感慨 万分,剖析 得太精辟了!此书不外 是本薄薄小册子,不幸被人借走而再未送还 ,但我心目中留下对导演罗姆的崇拜之情,至今未泯!
2016年1月13-14日收拾
收拾者注: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首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10篇纪要。